首页 > 建言献策 > 正文

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思考
2015-12-17 09:45:43   来源: 县委党校   作者: 刘德海

  精准扶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鲜明特色,是扶贫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新常态下扶贫开发的基本战略,是推动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新时期扶贫工作指导方针,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精准扶贫新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扶贫攻坚方向。抢抓精准扶贫开发机遇,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意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占8.49%。所以,没有民族地区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想出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子,找出建成小康社会的办法,干出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而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要求,对于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精准减贫、精准减负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施精准扶贫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重点难点又在民族地区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没有民族地区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改革开放近40年,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扶持下,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秉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穷落后仍是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问题。由于贫困人口分散,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传统的以地理区域为扶贫目标的扶贫方法已经不再适合于解决严重的贫困现象。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实施精准扶贫可以减少扶贫资金的中间环节,可以减少扶贫资金的流失,可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实施精准扶贫可以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更直接的感受到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关怀,激发少数民族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精准扶贫作为落实科学发展,实施共同富裕战略的一项重要扶贫实践模式,做好这项工作,要充分尊重了群众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效的帮扶办法,制定出相应的帮扶措施,提高民族地区群众低收入人口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消除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和谐,达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是凝聚全社会力量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是中央对扶贫开发的重要部署和要求,也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改革方向,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提高扶贫精准度”。他说:“扶贫就是要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贫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民族地区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所以,要在民族地区实行精准扶贫,需要汇全社会之力,聚全民之智,要把扶贫开发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做到位,共同消除民族地区的贫困。

  二、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挑战

  1.民族山区面积大,承载能力差。

  少数民族群众主要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而山区和半山区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二,海拔高,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承载能力差,脱贫基础不牢固,返贫率高,交通、饮水、上学、就医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当地群众,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贫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需要下大力气,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2.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

  国家政府虽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但地方财政自给率不足,产业发展落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民生改善投入不足。民族地区群众行的路、喝的水、用的通讯信号、看病就医、上学读书、农田灌溉、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条件与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边远的民族贫困对象发展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发展的起点仍然较低。

  3.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外出打工导致民族地区发展难。

  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为了民族地区人口,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同样需要依靠民族地区人口。很多民族群众感到仅仅依靠土地已经难以发家致富奔小康,很多民族地区的群众的强劳力都外出打工,有的整户外出,留下来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这些人大都数是缺少知识、缺少文化的人,导致大量的劳力资源外流,劳动能力不足,靠这部分人在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难度太大。产业发展不起来,扶贫开发就难以持续。如何留住这些外出的少数民族群众就地发展创业是扶贫开发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机遇。

  尽管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对我们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同样也拥有难得的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到2015年1月到云南考察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要下大力气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总书记连续3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到贫困地区,关心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的为民情怀。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目标,并提出继续向贫困宣战。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就是我们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大的机遇和动力。

  2.社会帮扶氛围越来越浓厚。从近期精准扶贫看,所有党员干部每个人都有自己包扶的贫困户;一大批企业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积极投身真扶贫;一大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报家乡,成为扶贫济困的爱心人士;一大批立足本地发展壮大的能人大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扶贫开发中同样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3.民族地区贫困对象强烈的脱贫愿望是内生动力。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脱贫致富的梦,他们特别希望能够和大多数中国人一起实现他们的致富梦。他们脱贫的愿望十分强烈,是一种强烈的内生动力,也是扶贫工作的希望所在,我们把这种动力激发出来,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就会让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好的实效。

  三、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

  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的个体差异和主观发展意愿的千差万别,必然要求实施精准帮扶要有针对性。

  (一)坚持群众理念,提升扶贫能力。

  坚持为了群众、发动群众的根本原则,把民族地区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各级干部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热情,激发社会大众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和劳动力转移作为治本措施来抓,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贫困农户增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各级干部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扶贫开发政策,让少数民族群众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理念。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尊重民意、激活民力、凝聚民心、排解民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断提升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

  (二)狠抓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在扶贫时,一定要持之以恒,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用好扶贫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整合住建、交通、土地、水利、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项目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快民族地区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农村电力、通讯信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到户。改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提升民族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实施改房、改厕、改厨、改圈和建沼气池、建绿色庭院、建绿色产业生态扶贫工程。把“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民族地区危房提升改造结合起来,使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有较大改观,夯实脱贫致富基础,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三)凝聚全社会力量,努力形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合力。

  打破传统“单打一”的方式,克服孤立地就扶贫论扶贫、就扶贫抓扶贫的观念和作法,实施综合性一体化扶贫。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治贫方式。坚持教育引导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坚持群众理念,让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通部门隔断,形成扶贫合力。鼓励社会参与,创新扶贫机制。注重示范带头,形成扶贫动力。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了精准攻坚的时期。对于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讲,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有的放矢打一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和大决战,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有效推进精准扶贫,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采取多方面举措,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盐津县委宣传部
电话:0870-3035902 传真:0870-3035905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
云南网警备案信息网上报警